综合百科

谨防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当前,金融市场中的信用卡、小额借贷产品花样繁多,在便利消费者生活的同时,也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借贷平台利用营销手段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现象。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借贷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银保监会和银行保险系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实质进展,影子银行、P2P机构等具有欺诈性质的金融风险大大降低和收缩,包括一些游离于监管边缘的“类信贷”性质的金融机构、平台得到有序处置,有效维护了金融消费者正当权益。为更好地匹配实体经济和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金融机构在信贷种类、贷款费用等方面的促销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金融机构、平台却为此动了歪心思,开始套利敛财。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镇的“新市民”、个体户等金融群体面临延期还款、债务违约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消费者被机构的营销诱导牵着鼻子走,拆东墙补西墙,深陷以贷养贷、以卡养卡的循环中。反过来看,这些机构或平台的行为也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消费者只图一时痛快,不仅忽视自身权益保护,而且没有考虑到后续还款压力和维权问题,实属不该。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以此应对不时之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消费者选择“寅吃卯粮”,在金融机构、平台上超前消费。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消费者超前消费要根据自身收入和消费水平而定,综合考量贷款产品年化利率等借贷成本,在不超出个人和家庭负担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支持作用。同时,金融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服务,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远离不良校园贷、套路贷等掠夺性贷款侵害。

针对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平台过度借贷营销诱导行为,毫无疑问必须坚决零容忍。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失信者违约成本。

相关文章

  • 重大疾病保险的定义?
  • 保险买哪个保险公司比较好?
  • 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意思?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高吗?
  • 手机银行转账被骗如何追回?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账单日当天刷卡什么时候还款?
  • 中国平安险种介绍
  • 博时安盈债券C安全吗?
  • 小树时代怎么样 小树时代可靠吗
  • 股票分红需要持有一年吗?股票持有多久才能分红?
  • 余额宝升级入口在哪?升级后有什么好处?
  • 初二男生长假带作业骑行395公里
  • PSP铁拳6如何使用金手指获得更多特权
  • 冬奥会结束时间是几月几日
  • 笔记本显卡温度多少正常
  • 地下城与勇士秘籍的效果如何? 地下城与勇士如何使用秘籍
  • 广州代理记账许可证的申请流程与注意事项。
  • 红包的由来
  • 川流不息是什么生肖
  • 端午节的古诗五言 端午节古诗中有哪些是五言绝句
  • 九首歌 在线观看?九首歌电影 rmv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