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返乡|"打水漂"式返回!嫦五为何不走寻常路?
"五姑娘"要回家啦!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在月球轨道实现航天器无人交会对接不仅是此次月球采样任务中"四大关键技术"之一,更是中国首次、乃至人类首次的技术创新。嫦娥五号终归故里值得庆贺,但漫漫返家路需要面临的种种困难同样不容小觑,除了开航天史之先河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嫦娥五号还要面临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大气层的挑战。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嫦娥五号凯旋时遇到的技术难点。
广寒宫外再握手,月轨无人交会对接开航天史之先河
作为这场任重而道远的"赶路人",嫦娥五号由着陆器、上升器、轨道器和返回器四大模块组成,总质量达到8.2吨,堪比天宫系列空间站。这四大模块个个大有乾坤,12月1日嫦娥五号的安全着陆中着陆器功不可没,12月3日上升器更是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的挑战,而上升器的使命并非载着"行李"直飞地球,此刻轨返组合体正在月球轨道上热切地等待它,12月6日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在月轨"相拥"成功交会对接,实现广寒宫外再度握手。
此次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大放异彩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表现不可谓不亮眼。在离地面38万多公里的月球轨道没有卫星导航等服务,微波通信是中远距离保持联络的唯一手段,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不仅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月轨环境,还需克服月球引力影响,为此研制团队在相位干涉仪测角、大宽角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方面下足了功夫。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交会对接微波雷达震撼全球的身后是研制团队一直以来的技术坚守和对每一个任务细节的周全考虑,为避免扬尘干扰而采用特殊材料打造的防尘罩,犹如给"千里眼"带上了"护目镜";为保证月球采样任务顺利进行,研制团队对于微波雷达进行了全方位"减肥",不放松哪怕一克的打磨;此次微波雷达不仅扮演了"千里眼"角色,更堪当着"顺风耳"的职责,实现了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之间的信息传递。见微知著,嫦娥五号每一处功能设计,每一个产品细节都是其惊艳世人的基础,更是"太空牵手"的成功保障。
第二宇宙速度太快!嫦娥五号回家路上玩起"打水漂"
地月相隔38万多公里,完成交会对接的轨返组合体自月球归来之后将实施两次月地转移入射机动,从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而在距离地面五千公里处将分离出载有样品的返回器并实现最终着陆。返回器将会犹如自由落体一般冲向地球,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返回器在返回大气层时速度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km/s,超过自近地轨道返回的第一宇宙速度3.3km/s,这3.3km/s的速度差带来的动能差距自然不能小视,就好比在不同高度抛出同一物体,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和38万多公里的月球抛出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为保证返回器不会出现速度过快,一头冲向地球或完全烧毁的情况,研制团队为返回器精心设计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的返回路线。简言之,就是先让返回器按照预定姿态高速冲向大气层,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再借助大气层反弹半弹道跳跃式跃出大气层,随后再减速进入大气层,通过一系列动作,消耗掉返回器的部分动能,以降低着陆速度,从而保证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安全着陆。
守护"白昼流星",航天精神和军工品质再相逢
作为祖国七十周年献礼片,去年《我和我的祖国》演绎了七组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白昼流星片段更是让无数人留下了感动的热泪。如今,嫦娥五号将再度成为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白昼流星",而追随"白昼流星"的,不再是刘昊然、陈飞宇胯下的骏马,而是一直严阵以待的BJ40军团。
作为"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用车"、"嫦娥5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官方保障用车",北京越野在本次嫦娥五号月球采样任务中,一直深度参与并见证着中国探月进程又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为中国探月提供着坚实运输保障,将"九天揽月"这样一个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嫦娥五号返回在即,BJ40军团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接返回舱,护卫中国的第一捧月壤。
数十年间,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再变强的进步,这种"跨越式"的进步同样在北京越野的成长之路上有所演绎。拥有六十余年历史底蕴的北京越野已然成长为志在打造"中国越野车第一品牌"的头部力量,勇做"中国品牌向上"的主力军。如今北京越野旗下产品谱系齐全,四大系列组成的BJ40军团成为中国越野时代新经典,用过硬的军工品质为"生而越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圆满成功,相信未来,北京越野将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工程探索更多星河之外的神秘。同时也会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打造出更为优秀的产品去守护中国航天的"白昼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