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拨书枕头眠,我也是醉了
喜欢流连在书丛中,读书读到“拨书枕头眠”。
好友来我家,她说你家枕头可真多啊,这下提起了我的兴致。我一一拿起,供她欣赏;绿豆皮枕、荞麦壳枕、菊花枕、芦花枕,女贞子枕,还有竹叶枕。我喜欢一切自然之物,似乎拥有天地之精气。
碎花枕头边,放着几本书,张爱玲小说集,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日本的小说《春琴抄》,还有几本杂志,桔黄色的灯光让室内有一种温馨的暖意,真是:枕边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后来我喜欢把《诗经》放在枕边,枕着墨香,感受《静女》微妙的心理。枕边有书,世俗的烦恼尽在读书中消融了。
《说文解字》说:“枕,卧所荐首者。”在纺织品之前,枕具是竹木制作的。中国民间里有一种长方体的绣花枕,两端为枕顶,枕顶绣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处有一个温馨的情节,两人都住在贾母身边,贾宝玉随时可以掀开帘子看他的林妹妹,贾宝玉说:妹妹,你中午不要睡觉,我跟你聊天,给你解困。黛玉说,我很累了,你到别的地方逛逛去。贾宝玉死皮赖脸说:我不去,我跟你躺一个枕头上行吧?林黛玉把自己的枕头让给他,然后自己又找了个枕头躺下来。
古人两情相悦、婚嫁迎娶,有“结发共枕席”的诗话。这里的枕一般是指“鸳鸯枕”,枕绣鸳鸯,意思是同心同意、至死不分。女子结婚时会带上自己绣的“鸳鸯枕”到夫家,赠送相好情人也多是鸳鸯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穿过后花园,红娘护送崔莺莺相会张生,手里就抱着一个“鸳鸯枕”。《西厢记》写道:“鸳鸯枕,翡翠衾,羞答答不肯把头抬……”
七步成诗的曹子建,爱上了自己的嫂嫂——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情投意和,然而悖伦违理。甄氏因此相思成疾,抑郁而终,死后化为洛水之神,于梦中意会曹植,“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若飞若扬”,曲尽缠绵之欢,并且留下玲珑枕一具,虽人神殊途,而枕上留香。这可算文史中最浪漫的留枕了。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一种特制的枕头:“古法以牛革为矢服(箭套),卧则为枕,取其中虚,伏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中空)能纳声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据说,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会通过空气和大地这两种介质向前传播,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因此当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能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南唐林楚翘《菩萨蛮》词:“簟滑枕头移,鬢蝉狂欲飞。”《水浒传》第十三回:“那汉子把些破衣裳团做一块作枕头,枕在项下,齁齁的沉睡着了在供桌上。”北宋的司马光,用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就从枕上滑落,立即惊醒,醒来之后继续发奋读书,这个枕头叫“警枕”。私下觉得这种方法不科学,休息好才能学习好,磨刀不误吹柴工。
古代早有关于枕头的记载:《论语》中的“曲肱面枕之”,《诗经》中的“辗转伏枕”,《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共枕席”等。最著名的枕头,是《枕中记》里那个赶路的书生,蒙老道热情招待,做了一枕黄粱好梦。五代和唐宋之人,多用硬枕,瓷质居多,所谓“残梦不成离玉枕”“玉枕钗声碎”,指的都是瓷枕。
伤心时,常不由自主抱着枕落泪,那不是泪,那是悲伤。漫漫长夜,一生注定独眠,一张床,两个枕头,一个人,或许我该扔掉一个枕头,但是失眠的黑夜,我把两个枕头叠起来,据说高枕无忧,其实是高枕让脑部供血不足,于是昏昏然入梦。遇不见可以依靠的人,就抱着自己而眠,还好这世间还有艺术,还有宗教相依偎。
据说有个希腊女人,把枕头设计成了男人的臂弯,当孤身返家的冬夜,有此物为伴,内心是悲凉还是丝丝温暖,其间滋味如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张爱玲说:在枕头上,还是两个人比一个人好。张爱玲有一次参加朋友婚礼,每个人都得到一块美味蛋糕,说睡觉时将蛋糕放在枕头下面,就会带来好运,而一向嘴馋的炎樱,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最后她告诉张爱玲,她把蛋糕全吃进肚子里,等到睡时,再将枕头放在肚子上,这样就两全其美了。炎樱是一位聪明、孩子气又颇有思想的特别女子。
三毛的枕头里装了钞票,抱在手上,去沙漠,千里迢迢投奔爱情。她的小说《滚滚红尘》里那个沈韶华,也是从枕头里摸了金戒指出来,给来人做小费。小说是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而风格更像三毛本人。
人大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枕头,像电影《恋上你的床》中的郑秀文,离了熟悉的枕头,便睡不着觉。我也是,喜欢自己的枕头,喜欢自己的床,喜欢自己的房子,换个地方就容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