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医生查琼芳:上海医生武汉故事走向全球,她只说“我很平凡”
这些日子,从出版社传来了好消息:全球首本由一线医生撰写的抗疫日记——《查医生援鄂日记》中文版已卖出3万余册;英文版昨日正式首发,之前已在全球十余个国家预售;而越南语版、泰语版、印地语版等9个语种也已先后完成版权输出。
上海医生的抗疫故事,传遍了世界。可作为这67个日夜的亲历者、记录者,带回了67篇日记、10万余字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却看得很“平淡”。
在门诊,有患者认出了她,把她当作“背景板”自拍。“如果有患者曾看过《日记》,我很感谢,也希望能真正为他们带来一些来自武汉最真实的故事。”这位2020年“上海好医生”如此说道,“不过,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医生,或许《日记》激起了一些涟漪,但我已经回归普通的日常生活,继续在岗位上为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做出贡献。”
《日记》的字里行间,记录从冰霜到暖阳
1月24日,大年夜。还未来得及与家人共进年夜饭,查琼芳就踏上“逆行”之路,作为上海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医生平常也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只要国家、人民有需要,我们随时出发。”
第一篇日记,写于1月25日。当天凌晨刚刚抵达武汉,在一切情况都尚未明朗的开垦阶段,是什么支撑着她开始动笔?“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把它当作工作汇报在写。作为支援武汉的第一批上海医疗队员,也是国内较早抵汉的外地医生,不得不说我们面临了很多困难。”查琼芳回忆,“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无人知晓;第二个困难是后勤保障,我只带了一个行李箱,装着换洗衣物、少量防护物资和医院的2个急救包,但这场仗要打多久?;第三个就是院感防控,但凡有一人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好在一切都挺了过来。再谈金银潭,查琼芳说,“我更愿意回忆的是后面那段日子,辛苦却充满着希望。”
工作期间,查琼芳有了别名:“查一抽”。当时,团队收治了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从无创呼吸机到高流量吸氧,他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可意外突然发生了,常年吸烟史和肺大疱病史让他突发自发性气胸,必须再次进行胸引管抽气。查琼芳自告奋勇:我来做!
穿着闷热防护服,在两层手套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护目镜、面屏让视野很模糊,针头又很细……她的一切动作都像是电影的慢动作,因为不能有一丝失误可能。针筒60毫升,气体800毫升,查琼芳在《日记》里写,“姐抽的不是气体,是新冠病毒!”十几针筒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平稳体征。
从冰霜到暖阳,《日记》的字里行间,查琼芳用朴实无华的语句书写着武汉的春天、心里的春天。女儿迎接她凯旋归来的那天如此写道,“我为查医生自豪,不仅因为她是抗疫日记的亲历作者受人夸赞,不仅因为她逆行前往武汉救死扶伤令人敬佩,更是因为那根亲情的纽带拥有金石之坚,因为她是我妈,所以我永远为她自豪。”
用《行路难》自我勉励,每个岗位都不松懈
如今,查琼芳依旧奋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呼吸科。除了门诊,她还有繁忙的病房工作。“疫情防控的压力,从来没有减轻过。”她说道,“所有住院患者及其陪护家属,都要求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因此在患者住院之前,我们都会严格盯着他们把这些检查全部做好,特别是有些患者的诊疗涉及有创操作,这一步更是尤为重要。”
在门诊,她的弦也时刻紧绷:“你是从哪里来的?到上海有多久了?有哪些症状?”她问得格外仔细,“我心里总会想着他们的流行病学史,既然是呼吸科的医生,必须要把这道防线守好。”责任心,是陪着查琼芳至今27年从医路的最重要特质。“学医苦,这是肯定的。”查琼芳说,“但每当治好一名患者,这种成就感用任何金钱和荣誉都无法代替。”
回上海后,她经常被学生们邀请去讲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里的这两句,是查琼芳经常写在扉页送给学生的话,也是她对自己的勉励。“就像此次新冠疫情,纵使困难重重,但在全中国的齐心合力之下,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医之路势必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将每一次挑战当作历练,最终就将到达理想中的彼岸。”
“我其实真的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恰巧以一个普通中国医生的身份,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整个群体。”与查琼芳的多次交谈中,她始终如此对记者说。“每个人都在发出光和热,每份职业都得有其守护和坚持。”因为热爱,所以能坚持。查琼芳说,无论是驰援武汉,或是如今坚守科室工作,抑或未来再奔赴何地救死扶伤,她都将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