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多少合适
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下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和利息保障倍数多少合适的问题,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
其中:
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
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
二、利息保障倍数多少合适
我们先从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来出发看看: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分析如下:
1、利息保障倍数表明债务利息有多少倍的息税前利润作保障,它可以反映债务政策的风险大小。如果企业一直保持按时付息的信誉,则长期负债可以延续,举借新债也比较容易。
2、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利息支付越有保障。如果利息支付缺乏保障,归还本金就很难指望。因此,利息保障倍数可以反映长期偿债能力。
3、如果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表明自身产生的经营收益不能支持现有的债务规模。
4、利息保障倍数等于l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息税前利润受经营风险的影响,是不稳定的,而利息的支付却是固定数额。
5、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公司拥有的偿还利息的缓冲资金越多。
:因此,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公司拥有的偿还利息的缓冲资金越多。而小于1,则表明自身产生的经营收益不能支持现有的债务规模。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和利息保障倍数多少合适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更多的可以关注我们牛账网哦!牛账网是专业的线上考证培训机构,现注册会员即可领取免费做账大礼包,6重豪礼,只等你来带回家,赶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