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城事】信用卡透支引发命案,谁之罪?
“黑天鹅”事件
本月,上海银监局官网上一气挂出了针对七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罚单——这也是此官网上目前唯一公开的一批行政处罚,同一天上海银监局发布针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六条监管要求,如严格落实“刚性扣减”政策、倡导按需授信理念、完善对异常交易的检测和管控、规范催收管理等等。
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很快引起注意,没几天就有媒体挖出此次“严打”的缘由:今年6月4日,本市虹口区广中五村一户三口之家,因将信用卡套现的资金投入期货市场遭遇巨额亏损,无力偿还透支的信用卡欠款而烧炭自***。走上绝路的这家人当时手上有十余张信用卡,总透支额度达50多万元……
唏嘘之余,媒体的投枪、矛头齐刷刷指向银行和信用卡业务——“银行N宗罪”、“信用卡再次成了‘夺命毒药’”、“拿生命刷卡? 银行只要钱不要命”等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标题见诸报端、网络;管控不力乱授信、追求发卡量狂飙突进、粗放经营忽视客户服务、对套现行为的默许……信用卡业务中的种种乱象再次被掘出来鞭笞一番。
银行错在哪
银行真的错了吗?毋庸置疑,银行肯定有错,银监部门的处罚有理有据。但是,当信用卡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七个“玩家”同时被卷入一个风险事件,而且他们的违规行为从2007年延续到2014年才被曝光、并处以“黄牌警告”时,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整个信用卡行业的“生物链”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从一名信用卡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信用卡业务本身就与“风险事件”相生相伴——信用卡的特点是小额、分散化、无抵押的授信,这一业务本身遵循的是规模效应和大数法则,在既定的风险政策和风控措施下,一定会出现小概率的风险事件——信用卡盗刷、欠款逾期、坏账损失。只要大多数持卡人的正常消费、还款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覆盖小概率的风险事件,那么信用卡业务盈利的“生物链”就能顺利延续下去。
但是,现实中还会有一些无法预估、极具破坏性的极端事件——比如三口之家因为50万的信用卡欠款走上绝路就是这种典型的“黑天鹅事件”。上一次的“黑天鹅”事件,或许是2011年宁波黄女士因为区区8.7万元信用卡透支被刑事拘留并在看守所里自***身亡。
虽说此类极端事件往往由多重因素造成——早期粗放式的发卡营销、长期(貌似)正常的还款记录、持卡人通过套现“拆东墙补西墙”、银行发现异常交易时未采取严厉的管控措施,持卡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化差异等等,但对银行的口诛笔伐和行政处罚,无法改变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商业机构的定位,从经济利益出发在短时间内还是会主导这架机器的思维和运作。
在传统的存贷业务收益空间不断被压缩的现今,信用卡这类中间业务收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尽早获得规模优势,银行在过去十年间竞相展开粗放型的跑马圈地,做大发卡规模;为了吸引客户更多地使用自家的信用卡,在授信额度上出手大方,不介意和竞争对手多头授信;为了避免过多的客户投诉或是销卡,在侦测到一些可疑交易时,对于止付、冻结或是调降额度的使用,银行通常慎之又慎甚至做出妥协。
总之,层层下压的业绩指标的引导下,盈利和风险控制的天平总会不自觉的向着盈利的一方倾斜。而在一个消费者自身尚不成熟的完全竞争市场中,要求银行注重“社会责任”,控制盈利,更多关注和保护持卡人权益,目前看来还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想往。
不对称的征信信息
信用卡“生物链”上另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被不少专家诟病的征信体系。其实在防范信用风险的“信息不对称”上,国内的银行恰恰处在弱势地位,从发卡环节到用卡环节到还款环节,持卡人掌握着所有真实信息(包括工作、收入、还款来源、消费OR套现行为)。
到目前为止,银行最为仰仗的仍是2006年才成立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截至2013年11月,该系统收录自然人信息还只有8.3亿,而且其收录的信息更多局限于金融信贷信息。至于就业、收入、税收、住房、社会保险等对于个人授信管理至关重要的信息,仍然碎片化地存在于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内。
要整合这些信息谈何容易!更不用说有的连准确、完整的信息源都没有——比如就曾经有税务部门抱怨无法完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家庭支出情况。同理,银行要准确掌握持卡人的收入、就业、还款能力的动态情况的成本也实在太高。
至于个别媒体提及的***监管缺失,笔者也希望常态化的监管能够促使银行不再一味追求盈利,而更多关注风险管控、持卡人权益的保护;同时****的安装和使用也能通过强有力的监管逐步回归正途。在信用卡行业的种种弊端成为行业性的“潜规则”时,***这只“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期盼下一次的罚单不再出现在另一个极端事件之后,虽说“亡羊补牢”,但我们损失不只是银行利润表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背后也许还有破碎的家庭、劳燕分飞的夫妻、被恶意透支的罪名送进看守所的普通人。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二、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依次是1.28%,1.42%,1.47%和1.53%;同一时间段,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这两个重要指标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风险正在逐步积聚,市场的力量又开始发威了。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看清谁没穿裤子——对于银行、对于持卡人都一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