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史·那些人那些事」尹同跃南下
1984年,尹同跃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制造系毕业。
这一年,德国大众汽车与上汽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合营合同,宣布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也是这一年,尹同跃22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背上行囊,北上一汽。
初入一汽的尹同跃被分配到了红旗轿车厂任工艺员,这一干就是五年。
没有青年人惯有的浮躁和空谈,尹同跃对这份工作满满的都是珍惜和热爱。尹同跃的母亲曾回忆说:“他太爱自己的工作了。他同事跟我说,他总是忙得没时间吃饭,饿了就啃根黄瓜。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一连几天都吃黄瓜。”
细心的人会发现,当奇瑞汽车壮大起来后,作为奇瑞汽车掌门人的尹同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会提起“大众”这个字眼儿。
这是因为,他与大众有着颇深的渊源。
当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上汽大众在华取得初步成功,时任一汽厂长的耿昭杰敏锐地意识到,一汽应该发展自己的轿车产品。
经过不懈努力,一汽最终与德国大众达成一致:引进奥迪100车型,满足公务车市场需求。
随后,双方签署合资生产15万辆轿车项目,并在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三十多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一汽-大众逐步发展成为了一家在国内具有超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大型整车合资企业,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对华投资最成功的整车企业之一。
到了1991年10月,在一汽工作多年并有赴德国学习经历的尹同跃,成长为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省芜湖市决定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并专门组建考察团到国内先进汽车企业进行考察。
时任安徽省芜湖市市长助理的詹夏来,在长春偶遇安徽同乡尹同跃,没有多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戏码,更多的是两人间的相谈甚欢与志同道合。
在网上的很多文章里,我们常看到“尹同跃义无反顾南下造车”之类的表述,事实上,当时在一汽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尹同跃也一定有着自己的种种顾虑,历史的细节不可能是那么“冲动”的。
“你来,我们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经过詹夏来不断地劝说以及尹同跃再三的深思熟虑,“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梦想和芜湖当地造车的坚定决心让尹同跃最终做出了南下芜湖造车的决定。
“谋于陋室,成于荒滩”,这是当年南下芜湖的尹同跃最初所面临的现实境况。
多少年过去后,尹同跃仍深深记得最初时除了农田、荒滩、乱草和几间破败的茅屋其他什么都没有的那种艰难:“起步时太难了,没钱,没人,没技术,连饭都是自己做。”
尹同跃是个下定决心就不回头的人,通常能干大事的人骨子里都有这种性格属性。
因此,在百战艰辛、创业万难的时候,尹同跃立下了那句著名的军令状——“干不成,我就跳长江!”
尹同跃破釜沉舟的决心,打一开始就为奇瑞汽车公司注入了不惧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也照亮了这家车企自创立至今25年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