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稳定的信贷和利率政策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有不少央行重启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国内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降息呼声。但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跟随国际其他主流央行,而是继续采取相对稳健的信贷和利率政策。从LPR来看,降息是渐进的,而且幅度不算大。

笔者认为,呼吁大幅减息的观点往往是基于利率和企业盈利增速的简单比较,但并未考虑大幅降息所需的条件,以及大幅降息可能带来的成本和代价。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与其他主要市场的主要区别。

笔者认为,中国央行近期相对稳健的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市场情况,也更利于维持中国信贷的稳定供给。

大幅降息可能不利于稳定信贷供给

中国金融体系2019年提供的融资规模增量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不小,而且预期融资增量的年增速会在10%左右。

每当经济稍有压力,就有人希望央行马上大幅压低利率水平。殊不知,金融体系每年维持10%左右的信贷增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成本(如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监管、合规、风控成本等)。而利息收入是覆盖上述成本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度降息可能导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也就是说,使部分借款人省了利息,却导致信贷增速放缓,甚至导致信贷存量大幅波动。

因此,中国不宜过度降息,而应选择适度降息,并维持信贷供给稳定增长。中国央行也正是这样做的,并没有像其他央行那样大幅降息。

3月26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4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又指出,积极推进LPR改革,强化定价自律机制,引导银行适当向实体经济让利,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由此可见,央行将继续促进贷款实际利率降低,但更多是通过改革的办法,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银行实施。对于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刘国强强调,要进行更加充分的评估。

有别于其他市场,在中国,大幅降低贷款利率并不能显著刺激信贷需求,反而可能减少信贷供给。

和大部分国家不同,国企和部分私企的信贷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而对于信贷供给方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利率高低会对其放贷意愿和能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如果通过政策手段而非市场供求关系大幅压降贷款利率,可能并不能刺激贷款需求,反而可能降低银行提供信贷的能力,进而导致一部分企业的信贷面临紧缩。

相关文章

  • 重大疾病保险的定义?
  • 保险买哪个保险公司比较好?
  • 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意思?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高吗?
  • 手机银行转账被骗如何追回?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账单日当天刷卡什么时候还款?
  • 中国平安险种介绍
  • 博时安盈债券C安全吗?
  • 小树时代怎么样 小树时代可靠吗
  • 股票分红需要持有一年吗?股票持有多久才能分红?
  • 余额宝升级入口在哪?升级后有什么好处?
  • 白日做梦是什么生肖
  • 电影超人7个字答案 电影超人的剧情简介
  • 夹子是什么梗网络
  • 韩网naver官网(www.naver.com.kr)
  • 聚划算整点聚抢购攻略:如何抢到更多的优惠?
  • 词语思绪纷繁的意思
  • dnf恶魔的诱惑怎么抽奖
  • 剑三铸造升级攻略:铸造等级对剑三装备的影响有哪些 如何利用铸造等级提升装备属性
  • 李承乾滋润长孙皇后第94张
  • 高考资源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