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周振鹤:上海从来不是小渔村,上海城市近代化进程在全世界鲜有

“上海最大的特点是新,是创新。不要与其他城市比老,你有六千年,别人有一万年。比老比不过人家,比新则上海一骑绝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家周振鹤近日现身建投书局,以“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开端”为题,从历史学角度对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做逐一梳理。这也是建投书局新一季“JIC讲堂”文明之光系列的首讲。

 

上海从来不是小渔村

 

回头看历史,“上海”这个词出现得很晚,现在能够查到的是北宋初期,才有“上海”这个词。“上海”作为聚落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会要》里,北宋***在嘉兴设立了青龙、华亭、上海等17个务。一般观点认为,到了南宋末年上海设镇,就标志着上海城市初步形成,因为镇和市差不多,有镇就有街,就有一个市面,但上海设镇的具体年代始终无法确定,一般现在的地方志记载上海设镇可能是在1193年到1267年,但最近有研究认为,上海可能从未设过镇,镇就是一个普通叫法,当一个地方足够发达就叫作镇。“所以可能上海镇也只是一个戏称而已,上海是在青龙镇下游的松江南岸,松江很重要,现在叫吴淞江,东边靠着上海浦,很遗憾我们到现在还不能确定知道上海浦的具***置,只能大概知道在虹口区,上海浦是松江南边的一条支流,上海作为聚落的名称应该就是由此而来的。”周振鹤说。

 

本来华亭的主要港口是在青龙镇,后来由于上海比青龙更靠近海,作为港湾,条件比青龙更优越,所以华亭县的外港自然就从青龙镇移到上海,上海不但成为华亭县的新港务,而且连原来设在县城的市舶务也搬到上海来了。后来元朝又在上海设了市舶司,上海的贸易地位提高了。由于商业非常发达,上海成为华亭东北方的一个比较大的镇,上海镇跟附近五乡的人口多起来之后便分了县,那是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次年批准,第三年正式划县。

 

到嘉庆年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优点,航运很发达,所以当时有“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地大物博谈不上,但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周振鹤说,“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不然,上海从来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就是比较大的县。”

 

城外城的建立让上海与众不同

 

***战争前的上海成为沿海沿江航运重要的枢纽,洋货及闽广货物都在上海转运,小东门外就是大码头。乾隆时设立海关,远近货物都是由吴淞口进来,这也使得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觊觎之地。

 

尽管上海的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但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内向型经济。在周振鹤看来,从上海务、上海镇到上海县,上海走过的是一条和中国其他县城发展道路相同的经历。这之后的突变就发生在***战争以后,虽然从行政体系上看,上海到清末一直是个县,行政地位没有任何提高,但城市的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最核心的便是城外有城,1843年起,英美法诸国相继在上海老城厢的背面设立了租界,这个城市呈现的是全新近代化的城市形态,这个形态在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

 

在周振鹤看来,上海在城外新建近代化城市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改造和近代化都是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的,巴黎城的建立并不比上海早,巴黎是1850年以后改造的,因为是原地改造,所以都是五六层这样很规范的建筑。而上海的改造跟世界大部分城市不一样,不是在上海原来这个城改造,而是在上海外面新建了一个新城。“上海原来的繁华地带是在市内跟东南角,小东门一直到董家渡那一块地方,城外现在大家看不到了,如果保留起来就是现在的北外滩、南外滩,当时那是最繁华的地方。”周振鹤说。

 

“在传统城市中很难出现‘城外城’现象,它们的城市近代化不是一个新城的兴起,而是旧城的改造,而且这种改造无论如何总要显示出旧城区的底蕴。”在周振鹤看来,上海与广州,甚至香港十分不同,“在上海,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在中国人自己土地上建立的现代化的贸易和工业城市。”

 

此次活动由建投书局与东方出版社联合主办,周振鹤新著《行不由径》《中人白话》《藏书不乐》三本随笔集同时与读者见面。

 

《行不由径》《中人白话》《藏书不乐》

周振鹤 著

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