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舆论+】“佛系青年”不要丧,《人民日报》喊你做一名“斗战胜佛系青年”

《人民日报》今日版面截图

 

微信公号“新世相”推送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又成了爆款,顺便带火了“佛系青年”。

 

“佛系”不是“新世相”的首创,“佛系追星”、“佛系恋爱”等这些词在网络上屡次出现,所谓的“佛系”与宗教没多大关系,所表达的意思大致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新世相”文章截图

 

比如: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后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开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佛系购物:能不跟卖家交流尽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合适就买

佛系养娃: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那么苦

……

 

微博自媒体“小野妹子学吐槽”也了“佛系微博用户”:“不发,不评,***。不撕,不怒,不传。一切爱豆,皆是虚妄。种种谣言,过眼云烟。热搜热榜,不过梦幻泡影。明星劈腿,菩提静静吃瓜。自在刷新,欢喜圆如。随缘点赞,善哉善哉。”

 

“新世相”文章截图

 

年轻人总该有点朝气吧?

 

青年人所谓的“佛系”,其实无非是自我吐槽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听着不太“正能量”。

 

网友“风景如画superman”说:“都说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总该有点朝气吧。”网友“ASTROWHORE”也表示:“提出所谓佛系青年,是把青年刻画得无聊化庸俗化,纯粹是一种抹黑。”

 

但“人民日报评论”不认为“佛系青年”是一个负面形象,“还原到生活场景,一方面,这可以是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豁达;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好与不好,存乎一心。”

 

文章认为, “佛系”之说,在无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执著、不强求”的态度,也未尝没有“不愿给人添麻烦”的心情。人们从中,也会看到“世代转换”之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悄然转型。

 

网友“枣小尘”也表态:“我不认为它很消极,我更把它看成一种与人为善,与万物言和的态度。”网友“_EdwardYao”对于“佛系”的理解也是“在于不断的精简,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内耗,趋于纯简的过程”。

 

无论是“佛系青年”还是“第一代90后”系列,这些文章总能流露出对“90后”生活态度的质疑。

 

网友“蜜斯展在码字”认为,年龄是一种天然的屏障,每一代人越过这道屏障审视别人,都有些虚无缥缈之感,加上对时间的失真感和自身的危机感,偏见几乎无可避免。

 

听着“90后”的“佛系”人生,难道就忘记了以前80后“垮掉的一代”吗?

 

别太丧,中国青年人对未来最乐观了!

 

在“佛系”的背后,明眼人不难看到隐隐约约的“丧”字。就连“新世相”在文章中也说“把***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

 

生活太丧,显然是不好的。

 

《光明日报》曾撰文警醒“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

 

“澎湃新闻”评论说,“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它偏向斯多葛学派的处理方式,“以深思熟虑的理解为名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试图改变现实的秩序”

 

该文评价“丧文化”其实是种自我矮化,是屈从、放弃和自我***,并最终丧失了远景想象以及塑造历史意志与行动能力。“丧”的确自我保护了,但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佛系”也好,“丧文化”也罢。抱怨归抱怨,“90后”终究还是要成长起来的。

 

微信公号“灰鸽叔叔”在《我们第一批80后都还俗了》调侃说:“我真的,真的非常羡慕遇到中年危机的90后。哪怕是试错,你们也有时间可以去浪费。只要你开始感知到中年危机,那就说明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你的手里。你要握紧它。加油。”

 

网友“续登峰”也呼吁“90后”要振作,即便是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让世界改变自己的初心:“人人都想成为大人物,而小人物永远是时代的主流,坚守凡人的操守没有错,甘心当一辈子凡人却是大错特错。”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人民日报》指出,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

 

“佛系”口中说,梦想心中留。如果你是一名丧丧的“90后”,也别忘记另一句流行语“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