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张涛甫:满手副牌却没一张王牌? 新闻传播亟需沉淀“硬核”价值

拼命奔跑,

只是为了停留在原处?

“因为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开放性的学科宿命造成了我们永远在奔跑,但拼命奔跑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停留在原处。”

面对知识激增和信息无序扩张造成的传播困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毫不客气地一语道破。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智能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科变革”学术年会上,张涛甫指出,我们的知识存量“已经无法把握满屏的不确定性”,在瞬息万变的技术面前,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匹配的增长,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虽在努力解决认知和管理的复杂性难题,但并不能解决复杂信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倘若放任,这种知识“流量化”恐将加剧学科 “护城河”的“沦陷”,令处在众多学科交叉点上的新闻传播教育抓了满手的“副牌”,却没有一张“王牌”。

11月30日在上海举办的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来自多所高校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围绕智能媒体发展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智媒时代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成果。

“个性化”新闻,

会不会损害“公共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一张过生日时包含蛋糕、音乐和名字的谷歌页面,提出了信息的个人化转向话题。

她由《***》《华尔街日报》《卫报》等传统媒体的“我的日报”实践案例,引发一系列思考:新闻的个性化推荐是不是局限了我们的信息范围,包括加剧观点极化、信息气泡以及茧房效应等现象?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损害了媒体的公共性?会不会进一步消解新闻的专业性?

与张涛甫一样,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武汉大学周茂君教授等学者不约而同提到了“焦虑”的问题。

“狂飙突进”时,

有没有勇气放缓脚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教授呼吁,在“狂飙突进”的时代要有决心和勇气“放缓脚步,沉下心来讨论新话题”。他建议从三个方面寻找危机感和责任感的破解之道,一是把握好守正创新的关系,二是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权重,三是找出适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注意到,大学里很多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堪重负,也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多的问题、碰到变化这么多的对象。他引用***元帅说过的一句话——“每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都会改写和重塑军事理论与实践”,指出新媒种出来以后大家“一窝蜂的研究”的现象。“比如智媒出来大家一窝蜂研究智媒,5G出来一窝蜂研究5G,区块链出来一窝蜂研究区块链。”他提醒在追随前沿时不应把研究变成“易碎品”。

初心是解决问题,

不是“自恋式地生产知识”

在主题报告中,张涛甫教授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近40年有巨大的发展,但在知识的沉淀方面仍需努力。传统的业态是线性、闭合、稳态的,传统的知识逻辑是确定、界限分明的,更新周期也比较长。而现有业态呈现液态化,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的,边界融合,迭代周期短,导致很多“乱码式知识”,缺乏内在清晰的逻辑性,因此要过滤那些“浮躁的、泡沫的、短线的”知识,沉淀出“硬核”的知识和价值。“我们的初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炫耀,自恋式地生产知识。”他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封面传媒承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主持,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彭章友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