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美国财政赤字跨过警戒线,中国还要坚守3%吗?

当财政支出增速8倍于收入增速的时候,就说明了一个看似废话的事实——钱花冒了。

 

这是个大事件,就连特朗普都坐不住了。

 

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2018财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同比增加0.4%至约3.329万亿美元,而支出增长是收入增长的8倍,为3.2%至约4.10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增长17%至约7790亿美元。财政赤字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7财年的3.5%升至3.9%。

 

报告背后的三个事实

 

这份报告中透露出的几个事实值得玩味。

 

第一、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财政赤字达到约7790亿美元,这是自2012年以来,6年来的最高点

 

第二、特朗普食言了。特朗普早在2016年竞选总统时就曾承诺要削减***预算。要知道,今年是特朗普上台后首个完整财政年度,但与他两年前的承诺不同,他面对的是创下六年来新高的财政赤字以及滚雪球般膨胀的债务

 

第三、当前的窘境恰是特朗普自己给自己挖的坑。正是特朗普***去年推出的企业和个人减税政策助长了联邦财政赤字

 

特朗普税改方案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大幅降为21%,使得公司所得税收入下降了近80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到22%。

 

而另一方面,美国的开支还在扩大,最明显的就是国防开支,去年通过的2018财年国防预算是6920亿美元,今年制定的2019财年国防预算是7170亿美元。

 

一增一减,效果变得尤为明显。

 

“我希望你们大家提出删减预算5%的方案。”这是特朗普对内阁成员们说的话,当时,还有记者在场。“如果你们能削减的更多,我会非常高兴。”特朗普还补充了一句。

 

对特朗普而言,自己定下的政策,含着泪也要执行下去。只是不知道当时在场的内阁成员们是否内心已经万马奔腾。

 

毕竟,这是中期选举临近的紧要关头,巨额赤字问题一定会被放大,并借题发挥。

 

跨越警戒线的赤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美国的财政赤字比重。2018财年财政赤字规模占GDP比重为3.9%,与2017财年的3.5%相比增加了0.4个百分点。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增幅。

 

财政赤字过高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的理论逻辑是:财政赤字率长期高企,将加剧***债务负担,造成财政赤字货币化和通货膨胀压力,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这显然与特朗普的初衷不符。

 

特朗普***最初推行减税政策,实际上是想通过减税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赤字。虽然减税政策确实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另外一方面,高企的财政赤字让经济增长的前途变得迷茫

 

而如果按照国际上3%的安全线,美国3.9%的财政赤字比重显然已经越线。

 

这一赤字水平的依据来自于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的规定,自1994年起,欧盟各成员国的赤字率不能超过3%,负债率不能超过60%。

 

欧盟3%的赤字警戒线是基于欧洲“福利国家”的经济社会实践设定的,并且是欧盟内部谈判妥协的结果。虽然这一指标具有警示意义,但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不可突破的“天花板”。实际上,欧美国家也并没有拘泥于这一警戒线。

 

尤其是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一度高达9.5%,接近10%的数字也创造了历史。

 

据IMF、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财政赤字突破3%,不仅出现在提出这一标准的欧盟国家,美国、日本、巴西、南非等与中国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其赤字率也都长期高于3%。

 

2001-2015年,美国年均财政赤字率为4.77%,日本为6.17%,巴西为4.18%,均大幅越过3%警戒线。具体到年份来看,美国财政赤字率2009年一度高达9.5%,日本赤字率长期保持在5%-10%,巴西赤字率长期在4%-10%区间范围内,南非赤字率在2008年以后一直高于3%水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财政赤字率一直在3%以下,处于绝对安全范围内,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财政赤字率波动趋势一直十分平稳。2012年至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1.5%、2.1%、2.1%和2.4%。

 

那么,3%的财政赤字比重到底能不能跨越?中国对于财政赤字又应该抱有何种心态?

 

中国能跨越3%警戒线吗?

 

3%,一定不能跨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2018杭州湾论坛上表达的观点,其中提到的3%,就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哪怕是名义上的指标,也要守住这一条底线。”他说。在高培勇看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三大攻坚战”中排在头位,而其中重要的是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债务风险。所以,他认为,提及扩大财政赤字一定需要有底线思维。

 

他认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战略,是建立在十年前反国际金融危机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系统基础之上。今天的中国经济环境跟十年前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赤字要高度敬畏,不可轻言扩大赤字。

 

然而,对于这个观点,在现场的专家却表达了不同的声音。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就认为,“财政赤字率不能过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死杠杆。”他说,“现在要救急,民营企业国内成本还比较高。”

 

李迅雷表示,改革开放40年,让中国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但目前遇到了中美贸易问题。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明显,企业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甚至部分企业和产业已经在向海外转移,“中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打造成了制造业大国,不能因为成本问题,使得产业都转移出去了,这可能导致产业链条因此中断”。

 

他认为,对此需要有应对,需要有战略眼光,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债务水平或者是保持某个指标的合理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彭文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3%并不是“神圣的东西”,并以欧洲和美国为例进行了对比。“欧洲货币联盟启动以后,将财政赤字控制在3%,结果因财政政策太过紧张,造成欧洲的失业率在之前几年偏高。”

 

还有观点认为,3%作为一国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水平,却不存在任何理论基础。无论是赤字率不能超过3%,还是负债率不能超过60%,都是欧盟成员国内部协商和谈判的结果,并没有历史经验和经济学理论的支撑。